治理修复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各有关单位、专家: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及美丽乡村建设部署要求,系统谋划“十五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构建面向美丽中国的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定于2025年11月18日在北京市举办“2025年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学术会议”。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生态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农村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矿山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
二、会议主题
聚焦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需求,科技赋能“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
三、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2025年11月18日(会期1天)
报到时间:2025年11月17日下午报到。
会议地点:北京市北苑大酒店(北京市朝阳区双营路甲6号院)
四、会议内容
会议设置有开幕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生态环境分会成立仪式、特邀主旨报告、专题学术研讨(6个分会场)等活动。
(一)开幕式
会议拟邀请生态环境部土壤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土壤中心相关领导致开幕词。
(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生态环境分会成立仪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生态环境分会揭牌。
(三)特邀主旨报告
会议拟邀请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院士做主旨报告。
(四)分会场报告
会议设置6个分会场,主持人及拟邀请报告专家如下(邀请专家名单持续更新中):
分会场1:中长期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战略研究
主持人:赵学涛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报告人 | 工作单位及职称 | 报告名称 |
沈仁芳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员 | 土壤健康培育重点研究任务 |
林玉锁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 中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发展与展望 |
刘晓文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 “十五五”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科技需求展望 |
万 军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
赵学涛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 “十五五”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初步考虑 |
赵晓丽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 微/纳塑料生态健康风险与管控对策的初步思考 |
张红振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 城市更新中工业棕地可持续开发需求分析和路径探索 |
朱 云 |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 本地部署大模型驱动的环境监管创新实践 |
余 江 | 四川大学 教授 | Cl▔对CUPP体系降解地下水新污染物的影响机制及协同效应 |
薛鹏丽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 “十五五”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政策发展与展望 |
分会场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主持人:郭观林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报告人 | 工作单位及职称 | 报告名称 |
侯德义 | 清华大学 教授 |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行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
谭文峰 |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 土壤健康与绿色修复探索 |
付融冰 | 同济大学 教授 | 铅锌冶炼场地土壤多重金属长效稳定修复技术研究 |
杨 坤 | 浙江大学 教授 | 我国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及展望 |
高彦征 |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 污染场地修复后再开发利用模式与经验 |
袁松虎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 污染场地水土共治的思路 |
李书鹏 |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现状分析 |
林斯杰 | 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 高级工程师 | 面向污染场地智能问答大模型的设计与评估框架研究 |
郭观林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发展的思路 |
谢云峰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 在产企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探索和典型案例 |
分会场3:农用地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主持人:师华定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报告人 | 工作单位及职称 | 报告名称 |
仇荣亮 | 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 | 土壤重金属纳米胶体形成机制及其生物有效性 |
李晓华 | 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 研究员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进展与展望 |
姜 明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 研究员 | 黑土地退化阻控与健康培育 |
张丽梅 | 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 研究员 | 黑土自然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进展与挑战 |
廖晓勇 |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 研究员 | 新时代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若干重大科技问题 |
刘宏斌 |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 新时期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展望 |
胡树文 |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 盐碱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
沈珍瑶 |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研究员 | 流域面源污染模拟与控制:挑战与应对 |
师华定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 新形势下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技术路径 |
分会场4: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主持人:刘伟江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报告人 | 工作单位及职称 | 报告名称 |
郑春苗 | 东方理工大学 教授 | 国际经验与中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未来路径 |
丁爱中 |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欧盟国际经验与启示建议 |
胡 清 | 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 教授 | 地下水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展望 |
刘 国 | 成都理工大学 教授 | 垃圾填埋场低渗含水层污染风险管控策略 |
陈 飞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教授级高工 |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进展与成效 |
李炳华 | 北京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 南水北调水回补区地下水环境变化特征及水位调控建议 |
陈鸿汉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修复技术及典型案例 |
陈宏坤 |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监督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研究员 | 原位反应带修复复合地下水污染技术研究与应用 |
刘伟江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 新形势下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展望 |
分会场5:农村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
主持人:李志涛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报告人 | 工作单位及职称 | 报告名称 |
沈玉君 |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 把握乡村演进趋势 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十五五”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思考 |
李志涛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
汪诚文 | 清华大学 教授 | 我国北方农村分散污水处理技术的实践探索 |
郑向群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 农村黑灰水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
陈冠益 |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大学 教授 | 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研究进展与思考 |
于法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路径及对策 |
刘合光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三级研究员 | 农业农村产业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 |
周雪飞 | 同济大学 教授 | 农村污水低碳化处理 |
朱光灿 | 东南大学 教授 | 发酵黑水对土壤水肥利用效率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张永波 |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 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实践与美丽乡村建设思考 |
分会场6: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趋势与产业化
主持人:杜平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报告人 | 工作单位及职称 | 报告名称 |
庄相宁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副主任/中国化工环保协会秘书长 | 我国石化行业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展望 |
杜 平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研究员 |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
陈卫平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 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发展路径与标准体系构建 |
薛生国 | 中南大学教授 | 赤泥物理-化学-生物协同生态处置新思路 |
马 杰 |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 分子指纹技术在石油污染场地管理中的用途及案例 |
李 丹 |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正高级工程师 |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典型案例 |
王 琼 |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 | 有色矿冶固体废物污染阻隔与生态修复 |
任 磊 | 国家管网集团安全环保部正高级工程师 | 国家管网绿色低碳发展思考与实践 |
任 杰 | 内蒙古大学 副教授 | 酸性有机材料调控赤泥有机矿质复合体形成机制与成土趋势研究 |
杨 宾 |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 高级工程师 | 典型工业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典型案例 |
五、参会人员
1.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等有关领导;
2.院士、知名专家;
3.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学会协会等代表。
六、会议报名
1. 请参会人员于2025年10月18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参会回执。
2.本次会议不收取会议费,参会人员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自理,自行预订酒店。
3.因会议线下名额有限,是否邀请参会以2025年11月1日前收到主办方发出的“参会确认函”电子邮件为准。
4.下一轮会议安排通知拟于2025年10月中旬发布。
七、会议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28号院1号楼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
联系人:李秀丽 赵蓓蓓
联系电话:010-84758105
电子邮箱:kejichu@tcare-me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