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核算标准
5月22日,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批准,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牵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天绿环农(江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究编制的《农田土壤碳汇项目监测核算通则》(T/CSES 190-2025)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土壤是生命之基、食物之源,承载着“万物健康”的使命。健康的土壤是一个健康的生命共同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历次评估报告显示,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80%的碳存储于土壤中。据《Nature Food》报道,在不采用循环农业模式且不利用土壤碳库的情况下,全球农业领域的非CO₂温室气体(主要为甲烷和氧化亚氮)最多仅能减排40%。这一减排幅度不足以使全球农业在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的阈值要求,即无法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1.5°C温控目标下的农业减排路径。
当前,土壤碳汇研究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国外学者在土壤固碳机理、碳储量测量技术、增强性固碳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ISO 14064-2:2023中新增土壤碳汇监测、报告与核查技术规范,VCS开发了农业土壤碳汇自愿减排标准(VM0042)。在碳交易市场实践方面,法国、加拿大已立法将土壤碳汇纳入国家减排账户,澳大利亚ACCU农民凭固碳数据获取碳信用。我国学者主要围绕土壤固碳潜力和减排固碳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气候智慧型农业 作物生产固碳减排监测与核算规范》《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DB11/T 1562-2018)》等国家和地方标准。然而,目前农田土壤固碳领域仍面临诸多难点,如固碳机理复杂与时空异质性大、实现碳固持的链条较长、固碳与碳汇项目的概念长期混淆、核算边界不清晰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土壤碳汇项目的开发。
为解决上述困扰农田土壤碳汇项目的难题,规范农田土壤碳汇项目开发,土壤中心牵头在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开展了废弃物堆肥还田减少化肥施用、秸秆还田、增施生物炭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增汇技术示范验证和项目场景开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农田土壤碳汇项目监测核算通则》。本标准参考了国内外土壤碳汇领域的标准规范,在国内首次对农田土壤碳汇和农田土壤碳汇项目的内涵进行了区分,引入了“合格的碳清除量”概念,明确了可开发的农田土壤碳汇项目类型,并对项目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了约束性规定,为打通农田土壤碳汇价值实现路径提供扎实的科技支撑,并对推动相关主体主动参与循环农业实践、培育健康土壤、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