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技术指导丽水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积极总结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经验,利用治理后的矿硐、废石堆场、施工场站等工业空间和设施,打造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科普基地。该科普基地直观展示了矿山酸性涌水形成机理、污染综合治理实现路径、矿山资源化与绿色转型经验。总结形成的科普基地典型案例成功入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度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和优秀科普作品名单”。
生态环境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丽水市)
矿山酸性涌水科普基地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浙江省丽水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持续开展矿山酸性涌水治理,并于2020年以来实施生态环境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工程(第一批),取得阶段性成效。丽水试验区总结治理经验,利用治理后的矿硐、废石堆场、施工场站等工业空间和设施,打造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科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为展示矿山酸性涌水形成机理研究成果、污染综合治理实现路径、矿山资源化与绿色转型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科普化展示。基地的建设有效地将丽水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形成的科技成果进行了科普化推广,为传播生态文明思想,推广治理模式和技术经验,培养当地科普人才,激发科普产品创作提供了扎实且丰富的平台。
图1 科普基地展区入口
二、建设概况及主要做法
矿山酸性涌水科普基地的建设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黄铁矿地下水污染治理试点项目为契机,根据项目前期梳理矿山酸性涌水问题的形成机理期间得到的启示,总结遂昌县治岭头矿区跨越时代所形成的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经验,推广由此提炼的生态环境治理策略与技术体系。科普基地依托工程施工项目遗留的空间进行建设,利用室内与室外结合的图文展板与音视频动态播放、治理技术应用成效的实地观察、矿井内实物呈现与互动实验等科普载体,打造了室内、户外、井下三种形式的展示单元。
(一)科普宣传中心
通过改造项目工地老旧未利用房屋,建成120余平米的科普中心展厅,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丽水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经验,以及治岭头矿区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的历程和治理成效进行展示。
图2 开篇辞及丽水试验区篇章展示
图3 “三十年坚持不懈”与“‘最后一公里’攻坚克难”主题展示内容
图4 科技创新成果展板及固废资源化利用材料展示
图5 动态场景沙盘展示及音视频互动平台
图6 科技创新成果展板及固废资源化利用材料展示
(二)科普小径及现场展示空间
通过保留矿区原有矿硐外观和运矿火车轨道,整理并美化原施工场地,建成约400平米的科普小径及200米左右长度的堆场覆盖工程参观步道,并在沿途恰当节点布置4项治理技术实施现场展示及讲解牌。
图7 酸性废石堆场封场覆盖技术及清污分流技术展示
(三)五四〇井下实验室
通过增设安全设施,将旧矿区遗留的原五四〇平硐采矿通道改造成长约150米的“五四〇井下实验室”,在矿硐内展示真实黄铁矿矿脉、探矿遗迹、裂隙水流、古代采场、封堵及充填技术、部分特征地质原貌等。同时,在矿硐中设置三个主题的试验展台,通过采取矿硐内的酸性涌水,开展多种形式的水质检测小实验,科普矿山酸性涌水的环境危害,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图8 五四〇井下实验室外部及内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