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邮件 | 办公系统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支撑 >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探索平原农区农村生活污水
与黑臭水体协同治理模式
发布日期:2023-11-16

  一、基本情况

  淮阳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腹心,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面积1334.6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场、办),468个行政村,2096个自然村。截至2022年底,全区总人口149.5万人,常住人口104.9万人,农村常住人口68.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7.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

  近年来,淮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当地农情村情,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平原农区“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协同治理之路。已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治理黑臭水体286条、坑塘360个,建成各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38座,惠及农户10万余户,全区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治理思路

  淮阳区立足农业大区、财力薄弱、农村天然封闭坑塘多、坑塘面积大等特点,以“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生态优先、资源利用”为原则,以“就近就农资源化利用、随形就势生态化处理、绿色低碳低成本治理”为导向,树牢“规划先行、系统治理、生态优先、循环利用、示范带动、全域推进、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理念,科学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三、治理技术路线

  (一)冯塘村黑臭水体治理“渔光互补”模式

  冯塘村位于冯塘乡政府驻地,常住户数801户(4187人),村内有2个封闭性坑塘,水域面积约27.8亩。针对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常年堆积等问题,区财政出资将坑塘周边的村民生活污水纳管接入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源头控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150万元,对周边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底泥清淤3万多立方米,治理后的坑塘承包给社会资本,在水体上建设1.2兆瓦规模光伏发电板,年发电量达150万度,每年可收益约55万元;发动村民利用坑塘进行鱼虾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产业新模式,将“纳污坑”变“生态塘”“经济塘”,实现能源清洁化生产、坑塘市场化治理。


图1-1 冯塘村渔光互补坑塘治理实景图

  (二)孟庄村以塘养站资源化利用模式

  孟庄村地势平坦,常住户数150户约500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村内2处坑塘,水域面积约为15亩,由于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造成水质发黑发臭。为解决水体黑臭问题,通过截污纳管、底泥清淤、水系连通、生态护坡、人工增氧、栽种水生植物、投放鱼类等措施综合施治。2处坑塘治理后,由村民承包经营,年承包费用共7000元,可完全覆盖该村设计日处理规模20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成本(约3000元),实现以渔净水、以渔护水。


图1-2 孟庄村以塘养站资源化利用实景图

  (三)刘庄村微动力生化治理模式

  刘庄村紧邻106国道,常住人口96户约400人,由于生活污水直排入106国道路边沟渠,造成沟渠发黑发臭。通过在管网末端建设三格式+生化池微动力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沟渠沿线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出水达到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后排入沟渠。该处理设施后期无人值守、自动运行,运行所产生的电量由太阳能光伏板提供,无需市政用电。同时,在设施排水口处设置生态围隔,通过种植空心莲草、芦苇和睡莲等水生植物,构建生物群落,对设施的出水进行深度净化,保障沟渠水质长治久清。


图1-3 刘庄村微动力生化生活污水治理实景图

  四、长效管护机制

  一是专业运维。制定出台《周口市淮阳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严把项目选址、技术工艺、运维管理三个关口,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成立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公司(下设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运营公司),统一负责全区农污处理设施的运维管理,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运维。

  二是智慧监管。建成了集“综合监控、设备管理、智能调度、故障报警、数据集成、统计分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实时掌握污水设施、黑臭水体及周边污染源状况,实现了“无人值守、综合分析、远程监控”,全面提升了运维效能。

  三是分类管护。根据处理规模和服务半径,建立分类管护体系。对于30吨规模以上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行“政府负总责+行业部门牵头+第三方专业运维机构参与”的管护体系,设施运行所需电量的1/2通过太阳能光伏板发电补充。对于日处理规模30吨以下的分散式处理设施,按照“共商共治共享”原则,由生态环境部门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管,属地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协同管护,做到运维实绩实效由群众评议。实现低成本、低运维、高效果。

  四是资金保障。建立环保税专款专用运维保障机制,2022年,400多万元环保税全部用于补充运维资金缺口。谋划总投资7.4亿元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特许经营模式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农污治理投、建、管、运一体化。同时,将治理好之后的坑塘通过租赁等形式承包发展水产养殖、种植业,租赁费用补贴设施运行费用,解决设施运维资金问题。

  五、特色亮点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强实效。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两大”战略全局,紧密结合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布局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十四五”规划等,综合考虑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财政投入能力等客观条件,根据农村黑臭水体基本特点和成因,科学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实施系统、有序、高效治理。二是注重系统治理提质效。坚持“点、线、面”系统治理思路,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结合起来,与全域水系连通工程贯通起来,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系统治理,提升乡村水生态环境质量和乡村整体面貌。三是注重多元筹资保成效。采取上下结合、横向统筹、多元融资的办法,整合用好财政资金,全方位筹措资金,构建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村集体资金等资金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力有效。

生态环境部
  • 部系统门户网站群
  • 地方环保
  • 其他
>